网上科普有关“无意识论的无意识心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无意识论的无意识心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心理学史上,无意识的概念是与S.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G.莱布尼茨阐释过“次要知觉”,指的就是无意识;J.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H.霍尔姆霍茨相信从感觉原子中得到的经验世界的构造要求无意识推断的存在:J.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F.尼采说过“意识只是表层”;A.叔本华声称“人类灵魂中存在野蛮的兽性”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他检验所有这些假说,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研究无意识心理为主的科学心理学。正如弗洛伊德本人所说:精神分析代表了对人类自尊的第三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N.哥白尼论证了人类并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是C.达尔文证明了人类像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三次打击是精神分析揭示出人类的自我并非他本身的主宰。
1、方法论基础。弗洛伊德不想去建立一种有关无意识的实验方法,也不欢迎别人试图实验性地去验证他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S.罗森茨韦格曾写信给弗洛伊德,谈到他希冀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在回信中非常简洁地作了答复:“我颇有兴趣地检查了你们试图验证精神分析命题的实验研究,我不会对这种实证给予很高的评价,因为这些命题所依赖的可靠观察的丰富性使它们与实验验证无关。当然,这么做是无害的。”
弗洛伊德据以建立精神分析的“可靠观察的丰富性”由他的临床病例所组成。他将与患者的谈话记录作为科学资料,将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作为研究的科学方法。对弗洛伊德来说,成功的治疗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可靠性提供证据。这里,对弗洛伊德最具吸引力的,是通向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道路。
在弗洛伊德时代,最常见的神经症是歇斯底里,它表现为心因性躯体症状,诸如躯体麻木和感知缺失等。1896年,弗洛伊德曾写过一篇文章,第一次宣布歇斯底里并非魔鬼缠身,也非道德沦丧,而是一种具有心理病源(尤其是性)的症状。遗憾的是,当时的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协会主席R.冯·克拉夫特-埃宾却把弗洛伊德的观点称之为“科学的神话”。
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起始于他1894~1895年所写的手稿《科学心理学之规划》,从中可以发现通向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道路。当时,弗洛伊德为两个目标所苦恼:第一是检验,如果有人引进定量的思考,那么心理机能的理论会是什么形态;第二是如何从精神病理学中汲取一些可为科学心理学所利用的东西。在该手稿中,弗洛伊德阐释了他的意图:“建立一门属于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把人的心理过程看作是可用物质微粒来说明的量化决定状态。”为此,他发展了关于心灵和行为的普遍理论,使用的完全是生理学的和量化的术语。例如,动机被描述为神经元之间的间隙处(现称突触)引起紧张的结果,这种紧张使人感到不快,跨越间隙,紧张最终得以释放;记忆被解释为神经元间隙处渗透性(现称突触强度)的改变,这是连接着的神经元重复兴奋的结果。用相似的量化神经病学方法,弗洛伊德解释了从妄想到认知的全部“心理机能”。
继那部手稿以后,弗洛伊德开始从事自我分析。借助这种方法,他发现了出现在心理无意识中的行为和心理事件的原因,并区分了“真性神经症”和“心理神经症”。前者是真正躯体病症,由“某种神经病毒增加或减少所引起”;后者包括歇斯底里,是由“心因性的或依靠无意识观念的情绪作用所引起”的。
随着自我分析方法的运用,弗洛伊德开始从机械生理学解释转向进化生物学解释。那时的大多数科学家,包括冯特,接受了德国达尔文主义先驱E.海克尔的“生源定律”。根据“生源定律”,个体的发生重演了种族发生,也就是说,“任何生物的胚胎是对它的种系发生道路的重复”。由此,一个人类胎儿经历了两栖阶段、爬行阶段、简单的哺乳阶段等等,直到他形成人的雏形。于是,弗洛伊德把“生源定律”扩展至心理发展,作为其研究性心理发展阶段的方法论基础。
2、无意识概念的演变。无意识概念是不能为传统的意识心理学家所接受的。在这些心理学家看来,心理科学是意识的科学。例如,弗洛伊德的导师F.布伦塔诺就坚持拒绝无意识概念。W.詹姆斯赞同布伦塔诺的观点,认为假设无意识的存在有着科学上的危险性。由于界定上的无意识是无法观察到的,因此它很容易成为一种实用的工具,借此构造无法测量的理论。
然而,弗洛伊德却坚持无意识的概念,并把无意识的理论视作“精神分析研究的顶峰”。1895年,弗洛伊德和J.布洛伊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书中提及了一个名叫安娜的病例。布洛伊尔采用催眠疗法,让安娜在催眠期间诉说自己的症状。结果发现,每当安娜进入催眠状态并诉说自己的症状时,她就会感到症状的减轻;每当她回忆起那些原本已经忘记的引起事件的原因时,就会有所康复。例如,她拒绝用玻璃杯喝水,因为她曾看见一条狗从玻璃杯中舔水。当她意识到这一真正原因时,她马上就能用玻璃杯喝水了。
弗洛伊德整理了安娜的病例,与此同时还搜集了其他一些歇斯底里病例。这些都包含在《歇斯底里研究》一书的理论一章中。在这一章里,弗洛伊德称歇斯底里成疾“主要由往事引起”,也即患者曾经经历了业已被压抑的情感创伤。消极情绪未能被事件所唤起,而是和记忆一起被扼杀(压抑)。但是,这些情绪仍然存在于无意识之中,并且作为一种症状表现出来。这些观点表明,弗洛伊德开始从纯医学生理学角度转向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角度。不久,弗洛伊德发现催眠并非唯一可以揭示无意识的方法;患者还可以通过治疗家的解释指导,在毫无障碍的谈话期间慢慢地了解他们自己的无意识。1896年,弗洛伊德首次采用“精神分析”术语来描述他那新的、非催眠的技术。
除了病例的依据外,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还有其哲学基础,那就是笛卡尔的“他人心理”。笛卡尔认为,我们往往根据自己内心推断过的无意识结论去推断他人的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正如我们从他人可以观察到的表达和行动中推断出心理的存在一样,我们也可以在我们自己的个案中这么做。“在我的心中有另一种心理”,或者说“一个人内部的第二意识”。这种意识的特征在于,“它们似乎与我们不相容,甚至令人难以置信”。
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关于无意识心理空间的“地形”概念,也即欲望还没有变成意识之前所存在的地方。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无意识,在那里它们受到检验,以确定它们是否能被意识所接受。只有通过审查,无意识的欲望才有可能变为意识,如果它通不过,就不会被允许进入意识。通过审查的欲望不会直接导致意识,只是“有可能成为意识”;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这一空间称作“前意识”。由此可见,无意识不只是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它还是一个从意识中分离出来的系统,并且具有自己的奇异原则。与意识相反,它免除了逻辑的和情感的不稳定性,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并且完全与外界现实脱离接触。
后来,心理的地形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被结构模型所取代。在结构模型中,心理由三个成分组成:先天的、非理性的和追求满足的本我(无意识系统);习得的、理性的和指向现实的自我(意识加前意识);道德的、价值的超我(有意识的审查者)。弗洛伊德认为,以往关于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地形概念,随着结构观点的采纳“开始失去了意义”。
3、心理发展的驱力。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把心理发展的驱力还原为性,使之成为心理发展的核心驱力。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是一种生物驱力,它既有可能使一个人从事社会能够接受的建设性的活动,也有可能使一个人蒙患神经症。例如,就真性神经症而言,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真性神经症的“神经病毒”是由错误的性经验(诸如手*和禁欲)所引起的。然而,心理神经症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性在其中扮演了更多的心理学上的角色:就歇斯底里症状而言,这种神经病的起因是患者的童年期由于性诱奸而引发的心理创伤所致。此外,孩提时代的性幻想也有可能是成年期神经症的关键起因。
弗洛伊德曾先后写过三篇文章:《性心理失常》、《幼儿期的性欲》和《青春期变化》。嗣后,他把这三篇文章集成一书,题为《性学三论》。心理发展的驱力理论便源自于此。
在第一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1)在性反常的反面,确实存在一些先天的东西。社会所谓的“性反常”,仅指性本能的一个部分的发展,它的活动集中在性感区而非生殖器。(2)所有的神经症都具有性的基础,起因于患者在对付自身性欲某一方面上的无能为力;神经症患者以症状代替了反常的性欲。
在第二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指出,神经症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生命最初5年儿童对性感觉的对抗。弗洛伊德的基本论点是儿童具有性感觉。然而,儿童期的性感觉与成人期的性感觉完全不同,他们是自我中心的,或者说是自恋的。儿童最初是从一些分布于身体的性感区受到刺激而获得快感的,这些性感区有嘴唇、肛门、生殖器,甚至周身皮肤。从自我摆弄获得的快感是自恋性的,但这种强烈的感觉以后会作为成人指向性欲对象的部分性欲。儿童和父母处理早期性感觉的方式对成年后的人格有很大的影响。
在第三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转向了成人性欲。成人的性欲始于青春期。儿童期的性欲由于父母和社会的力量使之压抑下来,进入潜伏期。到了青春期,成熟的变化重新唤起潜伏着的性本能。在健康的人群中,性欲导向其他异性。在性行为反常的个体中,与某些童年期本能相联系的快感强烈到足以替代生殖器活动。神经症患者被异常的性要求所征服,并且将其性要求转变成了症状。
在《性学三论》的结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在他以后的岁月中居于文化分析中心地位的概念,即“升华”。它是性欲变化的最重要形式。我们既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性欲望,也可以压抑它们,还可以利用性能量促使其转向高级的文化活动,诸如艺术、科学和哲学。这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升华,它把本能的驱力转向了对文明的贡献。
《伏尼契手稿》到是谁写的?为何作者和著作年代至今是迷?
5月25日是国际踢踏舞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国际踢踏舞节
每年的5月25日是国际踢踏舞节,这是一个为了纪念比尔罗宾森为美式踢踏舞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设立的节日,因为这一天也是他的生日。比尔罗宾森是美国好莱坞和百老汇的舞蹈家,以和秀兰邓波儿在30年代影片中合演的角色而出名。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通过组织设计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针对性强的活动载体,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心灵的理念。
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管理自我、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各方面的能力。
心理丨觉得人生无意义就是空心病,如何面对这个虚无的人生?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遇到了很多无法解释的难题。 有些问题可以用外星人,史前文明等来解释,之所以能用外星人理论来解释,是因为它们是可能的,而且它们有足够的逻辑基础和证据; 然而,我们不应该把外星人作为人类发展的普遍答案。 在没有任何逻辑基础或证据的情况下给出如此普遍的答案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一,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整洁; 第二,这本书被记录下来的时候会附有,尤其像中世纪的手稿,毕竟没有印刷机,只能手抄。 总之,这本书很神秘。 这本书是怎么回事??
它在科学上有着不同的声音,破译伏尼契手稿。?这本书是个骗局,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是个恶作剧。 但根据曼彻斯特大学教授马斯洛的说法,这本书不是随意捏造的。 因为在破译这本书的过程中,一个叫斯蒂芬 ? 巴克斯的学者,破译了十几种植物的名字,马斯洛根据这些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算法,分析了整本书。 结论是该书语法助词的重复性非常明显(如汉语中的? of?和英语中的? of?和? from? ,这些语法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它们也非常符合当时欧洲人的言语法则,当新章节出现时,新词就会出现,这一章中的词频也很高。 所以这足以证明这本书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这本书充满了拉丁文缩写,这个想法来自一个叫 尼古拉吉布斯的人。
下面是他对拉丁文和拉丁文缩写的比较,对他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妇女妇科疾病的医学书。 这个想法最初是在2017年9月提出的,但一周后,学者们否决了它。 那个学者说 吉布斯 的陈述都是关于已经被破译的东西,而且吉布斯不可能单独用这种方式来解释这本书,所以拉丁文的缩写是不正确的。这本书是用古代的一个电气工程师手稿写成的,他翻阅了这本书,认为这些词看起来像他的土耳其语,所以他想知道这是不是古土耳其语,他查了很多古土耳其语的词典,他发现了很多和古土耳其语非常相似的词,他花了四年时间来破译这些手稿手稿。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破译了300多个词,并翻译了一整本。 他的翻译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比第二句话的吉布斯翻译高出了一些不知道多少层次。 现在他已经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交了他的翻译报告,他希望那里的学者和其他热心人士研究这份报告,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以加快这一进程。 事实上,由于一种叫做认知偏见的心理现象,许多学者都无法破译这个伏尼契手稿。 这种偏见的根本原因是,当我们看到一些事情,但我们不知道或理解它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预测,然后根据不同的经验,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背景,有时我可以在一个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因为我的思想和方向是不受限制的。 当然,我们不应该把事情一概而论,经验总是好的,需要注意的只是有经验而不要陷入经验的泥潭。
人一出生就老得足够去死了。
——海德格尔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30%北大学生竟然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最近两日,徐凯文博士关于现代年轻人虚无主义的文章火得铺天盖地。
这文章之所以被讨论的沸沸扬扬,源于两个重要的信息: 北大学子,空心病 。
北大学子,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实际上他们大部分人也将会是未来的职场精英和所谓的人生赢家;空心病,一个崭新陌生的概念,却让我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产生一种归属感,啊,“空心”,这种行尸走肉的空虚感,这他妈形容的不就是我吗?
每个人都怀疑人生的意义
我记得自己刚上小学就在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二年级的时候便煞有介事地写了一封遗书,打算在即将结束的暑假里告别这个世界,我依稀记得遗书里写着“我不知道活着要干嘛,并且很好奇世界到底有没有阎罗殿”,当然我妈妈后来看到这封遗书的时候她的重点全都集中在“这个假期的作业我一个字也没有写”。
到了初中,我们每天要写家校联系录,把自己每天的感悟写在上面,有时候抄名言警句,偶尔也会真情实感,有一次我就真情实感地写了一番话想从老师那听得一个答案“人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最后有一个体面的葬礼体面地死去吗?”然而,那一天老师没有在下面回复我,只是签了名字表示已阅。
之后的成长岁月里,我也会时不时怀疑人生的意义。工作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自己做的事情有何价值,能对这个世界有何意义,然而想来想去也只能想到“将将养活了我自己,而已”。而其他伟大的意义,我一条也想不到。然后带着这份只是让自己喘气的工作愤愤不平郁郁不得志无可奈何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所以,你看,我没有北大学子那么优秀,可是我从还处于个位数的年龄时就开始疑惑人生的意义,活着的价值。我时不时地消极、颓废、看轻自己。我时常追问自己:每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生物的本能多一点,还是追求实现某种价值多一点?那我们追求的价值是真的本心想要追求的?还是社会环境灌输的,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无知无觉的被动接受者?
然,除了意义和价值以外,我们赖以生存的还有爱、因果、命运和本能。带着怀疑人生意义、以及这些爱啊因果啊命运和本能生活到现在的人,除了无意义感也体会过生命中种种小确幸。我想这并不是徐凯文所说的空心病。 所以不要急着给自己扣上空心病的帽子,新一轮的对号入座请谨慎。
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缺陷障碍
空心病是什么呢?徐凯文博士采访过的个案里,一位尝试自杀未遂后写下的感受:
“我原来还站在一块极其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但是至少心里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现在是已经知道了,自己原来的地方是不对的。它就变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时不时感到恐惧。”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世界: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通过这两段描述,我们会发现徐凯文所定义的 空心病实际上是价值观缺陷障碍,这种障碍已经不止是正常人的迷思,它严重影响了个体正常生活。 它和抑郁症很像,但又有所不同,它的症状表现主要如下:
1. 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 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 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我们有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5.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
6. 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 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7.?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
徐凯文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一个观点: 空心病是一种时代病。北大空心病诞生的沃土就是功利的应试教育,它背后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价值观,即“我只要能够达到一个好的分数,我可以放弃一切、忽视一切、抛弃一切、践踏一切。”
应试教育如何剥夺现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深受应试教育“荼害”的我们略知一二,而徐凯文博士和其他人已经探讨的足够深刻。除了应试教育带来的异化,还源于现代性的虚无主义。
现代性的本质就是虚无主义
现代世界里,人们看待自我、理解自我、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现代性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新的、主流生活态度的出现。
现代性的特征之一是生活的单面性。 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有一本著作名字是《单向度的人》,台湾译作《单面人》。与单面相对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我们生活单面性的,首先取决于我们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每个人就沦为社会大机器上面的一个点、一个环节、一个片断、一个零件,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塑造的那个只会用扳手的工人。 马克思(Karl Max)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异化”。“异化”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被奴役状态。每个人开始沦为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奴隶。比如《蜗居》里的“房奴”,电视剧《手机》里的“机奴”。
现代性的特征之二是“机心”。 “机心”这个词是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自《庄子·天地》。“机心”就是机巧之心。今天人们对生活方便和舒适的追求到了无节制的地步,这就是“机心”。
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由三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是发明欲望;第二个环节是诱导欲望;第三个环节才是满足欲望。任何一个新的产品开创市场、占据市场,其实就是靠这三个环节,欲望最终调动的还是“机心”。
很多知识生产已经不承担揭示真理的义务,而是承担的一切都是消费的义务。这种知识生产的粗浅也败坏了知识分子的基本品质。很多知识分子的努力方向已经变了,所谓的揭示真相,其实仅仅是为了促进消费。
现代性的第三个特征是数字理性。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讲现代化的过程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化理论。他说:所谓的现代化其实就是理性化。理性化的本质就是“去魅”,“去魅”就是去除各种不可理解的、没有根据的、不可思议的东西。随着理性目光的升华和普及,迷信无所遁形。理性的目光驱逐迷信,就像阳光驱逐黑暗一样。
韦伯区分出了两种最重要的理性类型:一种是工具理性,另一种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有时候也可以称之为目的性,工具理性是要把自己身边所有的东西,包括人,都贬降为工具。
现代性的三大哲学特征带来了三个直接的后果:一、意义的缺失,人生找不到意义;二,道德相对主义,人们判断是否道德、善恶的标准是相对的,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善恶标准;第三个是自我中心主义。这三个特征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虚无主义的世界。
因此,“现代”所标榜出来的和传统之间的断裂,在哲学、在生活本质上是一个虚构。
如何对抗空心
1.具体的劳动拯救空心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变成轻飘飘的,没有值得奋斗的东西。随着生活失重,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是坐在那里凭空想出来的,意义是在承担的过程中寻找到的。一种负重的人生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一种努力承担的人生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意义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嵇康除了喝酒以外最爱的就是打铁,所以嵇康和向秀常常在大柳树下,两个人你一锤我一锤沉浸在忘我的快乐当中。越是具体的劳动越能拯救当下的虚无。
2.幸福感对抗空心
儒家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总有春天般温暖,这种温暖的目光所看到的生活点滴,落实在个人生活中其实就是幸福。
去找到所谓的幸福感,去找到亲密关系,去找到当我们有成就感时那种流畅的感觉,也许这样一些方式就会有帮助。但是那些高尚的情感,善良、公正、诚信、尊重、责任感能不能使我们内心当中更加充实?能不能帮助我们看到更美好的自己?能不能使我们体会到人生之美、人性之美?
3.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每一篇讲到抑郁症、焦虑症的文章,最后我一定会建议深受精神折磨的人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消极的情绪每个人都能体会,但病症带来的痛苦却并不是所有人感同身受。如果你感到很痛苦,被世界抛弃,人生毫无意义,我只能告诉你亲爱的,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网络上的资料和他人的故事总是片面的,从别人的经历中找经验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最后,这个时代神经质的病症越来越多,不要把空心病搞成一种潮流和流行病,重蹈抑郁症的覆辙。
关于“无意识论的无意识心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唐采涵]投稿,不代表新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xinsheng.com/cshi/202501-16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新盛号的签约作者“唐采涵”!
希望本篇文章《无意识论的无意识心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新盛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无意识论的无意识心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无意识论的无意识心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