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蜻蜓生活小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蜻蜓生活小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有关蜻蜓的知识20字
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
一般体型较惖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
解释 蜻 qīng〔蜻蜓〕昆虫,捕食小飞虫,是益虫。幼虫称“水虿”,生活在水中(有的地区称“蚂螂”),如“蜻蜻点水”(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笔画数:14; 部首:虫; 1、蜻蜓 造句:研究者将野生蜻蜓幼虫放进装有鱼类或昆虫类捕食者的容器中,具体的安放位置是在水下的笼子里,这里有绝对的安全保障,但同时幼虫们也能够看见并嗅到它们的天敌。 解释:昆虫,身体细长,胸部的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生活在水边,捕食蚊子等小飞虫,能高飞。
雌的用尾点水而产卵于水中。幼虫叫水虿,生活在水中。
是益虫。 2、蜻蜓点水 造句:用手轻轻的摩挲她的面颊,用手指抚弄他的头发,来一个轻轻的拥抱,温柔的握紧他的手,或是一个蜻蜓点水的吻。
典故: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有关蜻蜓的知识
蜻蜓的习性: 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
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
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
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
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3.蜻蜓的知识有哪些
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
一般体型较惖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
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
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
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外形特征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
幼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
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咀嚼式口器发达。
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
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
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一般为5公分 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
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
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
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
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 幼虫以鳃呼吸。
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
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
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
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
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
第二阶段开始于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
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势独特。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
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
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后产卵。产卵方式有两种。
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
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于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
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
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
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
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有时称为若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者。功能上无翼的幼体在颜色方面通常是斑驳或黯淡的,与生活环境中的沉淀物或水生植物颜色一样。
它们的突出双眼类似成虫,但拥有成虫所无的惊人解剖结构。这称为「面具」,是幼体第三对口器的融合体。
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时收在头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组牙状的夹子,用来抓住蠕虫、甲壳动物、蝌蚪、小鱼等猎物。
不同种类的蜻蜓幼体。
4.你知道关于蜻蜓的其他知识吗
1、生活习性:
蜻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其幼虫(稚虫)也需要在水中发育。
蜻蜓除了捕食其他各种昆虫外,在种与种之间还具有成虫相互残食的习性。捕食的时候它们会猛抓住猎物,其脚上长有的大量粗毛,可以帮助它抓紧猎物,令其无法逃脱。口器也相当发达,可以撕咬猎物,方便进食,并能够在30分钟内吃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2、蜻蜓翅膀:
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
3、分布:
主要包括农田附近的河流、水井等,其特点是水的流速相对平缓,流域面积较大,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及浮游动物,可供蜻蜓的取食的食物也较多,其种类、数量也相对来说比较多。
扩展资料:
蜻蜓的价值:
1、首先其幼虫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水生生物,可以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
2、有些种类体内含有一些活性物质可作为药用材料;
3、又由于其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因此在食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4、其外形优美也可作为收藏或者观赏。
5.关于蜻蜓,你还了解那些知识
蜻蜓 (Dragonfly)多彩昆虫的一种,四个大翅膀是其最明显的特徵。出现在泥盆纪时期。到了石炭记时期,出现翅距超过七十公分长的种类。它们至今仍可见,而在交配时,通常一前一后地飞行。它们将卵产在水中,而幼虫有鳃状构造用以辅助呼吸。
蜻蜓(拼音:qingting,英文名:Dragonfly)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不完全变态,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约300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暂停身不动。它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改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转向。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即不能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 *** 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们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6.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蜻蜓的身体细长,胸部的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膀,每只翅膀都有独立的肌肉来控制,所以,蜻蜓在飞行中可以向前,向后,垂直飞行,也可以突然加速。
蜻蜓的眼睛是由成千上万个复眼构成的,并随头部而转动,因此视野很广。 蜻蜓点水是为了产卵,蜻蜓小宝宝刚出生后还不能飞行,要在水里捕食 水中的小虫为生,要经过几次蜕皮后,才能在空中飞行滑翔。
资料 蜻蜓(Odonata) 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腹部细长,雄 *** 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
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 形态特征 体长 20~150毫米。
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
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
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
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合胸构造特殊,侧板扩大,中胸上前侧片尤甚。
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相遇。 从侧面看,中胸侧缝上端较长的一段向后方倾斜。
接连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体后方位移到最适于飞翔的重心,侧缝下端较短的一段与身体纵轴垂直。足接近头部,细长。
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
跗节 3节。 腹部圆筒形或扁形,10节。
雄性在性成熟时,把 *** 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
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 生活习性 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
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蜓科和均翅亚目都有产卵器,它们用产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茎叶,把卵产进植物的组织内。
有的豆娘能顺着水草潜入水中产卵。 半变态。
绝大多数稚虫水生,稚虫龄期一般为10~15龄,因种而异。 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
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
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
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
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
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
7.蜻蜓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蜻蜓经常出现的地方就是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当然,它们还常出现在国画、油画、散文、**、医药和动漫等领域,为我们熟知的昆虫。
外形特征
蜻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幼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蜻蜓成虫与其幼虫的构造颇为一致,但大小差别却有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到最大的19.3公分。
分布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生活习性
蜻蜓通常生活在池塘或河边,幼虫在水中发育。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蜻蜓种类不超过5000种。
蜻蜓还处在幼虫时期是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着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蜻蜓幼虫成长到最后一龄时,体内的器官也已经发育成熟,几天后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由于蜻蜓“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
8.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挺有趣的
蜻蜓简介 英文名:dragonfly 。
亦作darner、devil's arrow或darning needle。 别名:猫猫丁、 *** 洋、丁丁猫(这是四川有些地方的方言叫法) 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Anisoptera)飞行的捕食性昆虫,极常见于全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
豆娘亦是蜻蜓目的成员,但它属于均翅亚目(Zygoptera)。差翅亚目2,500种蜻蜓的特征是身体很长,有2对网脉交织的狭窄膜翅,翅膀常为透明状,可能有颜色标记。
不像豆娘,蜻蜓的成对前翅和后翅外形并不相同,栖息时双翅伸平,而非彼此呈垂直状(极小的蜓科〔Epiophlebiidae〕例外)。蜻蜓体格比较强健,通常是比豆娘有力得多的飞行生物。
蜻蜓拥有巨大而突出的双眼,占着头的大部分,有些蜻蜓的视界接近360度。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
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
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
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
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
世界性分布。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若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
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
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
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
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
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
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
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于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
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
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势独特。
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
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后产卵。
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
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
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于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
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
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
俗语常称之为螫马虫,或「魔鬼补衣针」。在日本,蜻蜓受人尊重,有本杂志『蜻蜓』专门刊载有关蜻蜓的生物学文章。
蜻蜓目分3亚目∶1.束翅亚目((均翅亚目)Zygoptera,俗称豆娘)。二叠纪至今。
体小,飞行力弱。前后翅同形,翅基狭窄,形成翅柄。
两眼间距离大于一眼的直径。雄体有4尾突,雌体产卵管发达,稚虫有直形尾鳃。
现存17科。2.差翅亚目(Anisoptera,俗称蜻蜓)。
侏罗纪至今。体大,飞行力强,飞行动作灵活。
后翅基部宽于前翅,两眼间距离近或相接触。雄体有3尾突,雌体产卵器有或无,稚虫有直肠腮。
现存8科。3.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
主要繁盛于中生代。成体介于上述2亚目之间,稚虫似差翅亚目。
11科,但仅1科蜓科(Epiophlebiidae)现存。2种,甚相似,分布日本及尼泊尔高地溪流。
另4亚目已灭绝∶巨差翅亚目(Meganisoptera)、原差翅亚目(Protanisoptera)、原束翅亚目(Protozgoptera)及古束翅亚目(Archizygoptera)。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
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
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
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螺旋藻又名蓝藻。是一种古老的微生物,至今已有35亿年,因在显微镜下为螺旋丝状,所以被称为螺旋藻,其营养价值非常丰富。那么螺旋藻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呢?我与您一一阐述吧!
螺旋藻的功效和作用
一、治疗糖尿病
我们了解糖尿病需要改善营养,使胰脏不再受损,进而恢复功能以分泌胰岛素才是根本的办法。螺旋藻含叶绿素1.33%(镁)是普通蔬菜含量的10倍以上,含植物性高蛋白质、B1、B2、泛酸、锌等可以促使天然胰岛素的产生。
糖尿病人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类不能为身体所用,于是利用脂肪产生热量与精力,没有糖则脂肪的氧化不完全而产生酮体(Ketonebodies),故糖尿病呼出的气体含有丙酮的特殊气味,这就导致酮酸中毒,此时身体会感到疲倦、紧张或有呕吐的现象,严重时把体内的钾透支,继而昏迷甚至送命。因此糖尿病人常缺钾,螺旋藻含高量的钾(1.79%)可中和丙酮酸,
防止此种中毒现象。
二、对肝病的治疗
钾说明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储存,需要时放出被身体使用为热能,防止血糖过低,使人不易疲劳。螺旋藻含高量的钾,对肝脏也很有益,在日本许多临床报告证实对肝病治疗效果很好。长期GOT、GPT高,服用药物无法改善的患者,服用一个月即有明显的效果,三个月内降至正常值。
三、治疗便秘与痔疮
依据实际食疗的经验,螺旋藻与维生素B6并疗可以说是痔疮最好的治疗方案,因为其含镁协助B6的吸收,又含碱性元素(钾镁等)可防肠痉挛性的便秘。镁、B6、蛋氨酸、丝氨酸合成较多的胆碱,同时其他成分使胆汁正常,防止未消化的脂肪与铁钙结合成坚硬的大便而引起便秘。在不便秘的情况下痔疮更容易痊愈。
四、治疗贫血症
螺旋藻含植物性蛋白质、铁、铜、维生素E、叶酸、B、12、B6,对贫血症非常有益,而且B12含量特别丰富,因此贫血改善情形很理想,一般约服二周即有明显改善,约45-60日使红血球数(R),血红素(Hb)可达到正常值。
五、治疗慢性胃肠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
十二指肠溃疡,根据美国毕勒博士的研究,真正的十二指肠溃疡并不多,而是胆汁烧灼导致的痉挛。正常的胆汁是鲜**的,并呈碱性反应,由于肝中的碱性元素用竭而又得不到补充时,致使胆汁带酸并具腐蚀性导致胆汁燃灼。螺旋藻含碱性元素最丰,是最优秀的食疗圣品。
因此胃肠溃疡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应补充蛋白质,多吃高蛋白食物。螺旋藻含高蛋白质,尤其多量的胱氨酸(Cystine,氨基酸的一种)对溃疡症特别有益,又有丰富的叶绿素,对消化器官溃疡的治疗与预防最有效。
看完我的介绍之后,现在你知道螺旋藻的功效和作用了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蜻蜓生活小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夜柳]投稿,不代表新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xinsheng.com/cshi/202501-161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新盛号的签约作者“夜柳”!
希望本篇文章《蜻蜓生活小常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新盛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蜻蜓生活小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蜻蜓生活小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有关蜻蜓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