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管理科学基础第三版吴育华电子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管理科学基础第三版吴育华电子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一:
[1] 赵彬,孙会锋. 云计算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 建筑经济. 2013(11)
[2] 董屹,王昆鹏. 云存储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09)
[3] 王妍妍,唐招金. 信息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与特征分析[J]. 城市建筑. 2012(17)
[4] 唐国纯,罗自强. 云计算体系结构中的多层次研究[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2(11)
[5] 罗雪琼,陈国忠,饶从志,徐静,森干,周毅. 论云计算及其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中的应用[J]. 现代医院. 2012(11)
[6] 孙瑞丰. 论云计算及其体系结构[J]. 企业家天地. 2012(10)
[7] 李凌霞.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域关键技术[J]. 微计算机信息. 2012(10)
[8] 何清华,潘海涛,李永奎,钱丽丽. 基于云计算的BIM实施框架研究[J]. 建筑经济. 2012(05)
[9] 顾宏久. 浅谈虚拟化与云计算的关系[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08)
[10] 房秉毅,张云勇,程莹,徐雷. 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J]. 电信科学. 2010(S1)
[11] 孙长军,陈江潮. 加快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J]. 经营与管理. 2010(04)
[12] 俞华锋. 基于云计算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J]. 科技信息. 2010(01)
[13] 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李卓.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 电信科学. 2009(12)
[14] 石屹嵘,段勇. 云计算在电信IT领域的应用探讨[J]. 电信科学. 2009(09)
[15] 李永先,栾旭伦,李森森. 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9(01)
[16] 邵瑞,张建高.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问题及趋势探究[J]. 山西建筑. 2009(05)
[17] 吴学伟,任宏,竹隰生. 英国与香港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J]. 建筑经济. 2007(02)
[18] 应飞虎. 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J]. 法学. 2002(06)
[19] 赵志敏. 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内部治理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2014
[20] 刘畅.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 重庆大学 2014
[21] 李郁楠.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4
[22] 李菲. 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青岛理工大学 2014
[23] 陈凤. 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量计算中的应用与分析[D]. 河北工程大学 2013
[24] 杨立杰. 基于模块化的住宅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25] 褚彦秋.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厦门大学 2014
[26] 夏涛. 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
[27] 卢立明. 工程造价管理中信息的应用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二:
[1] 周怀少. 试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的防范[J]. 科技资讯. 2012(03)
[2] 王岩莉,赵春花. 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因素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30)
[3] 朱小旺. 土建工程项目造价风险模糊评估模型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0(03)
[4] 饶虹. 业主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下的工程造价风险控制[J]. 市政技术. 2010(03)
[5] 仇一颗,仇劲松. 基于灰色层次法的公路工程造价风险评价[J]. 公路工程. 2009(04)
[6] 雷碧涛,杨建,刘君健. 基于模糊评估模型的公路工程造价风险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7] 李高扬,刘明广,吴育华. 工程项目风险预测模型[J]. 统计与决策. 2006(22)
[8] 刘静. 综合单价风险量化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04)
[9] 陈长宏. 试析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及对策[J]. 中国建设信息. 2005(14)
[10] 王桂强,马羽. 解释结构模型(ISM)在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联调中的应用[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4(09)
[11] 田权魁. 模糊理论与AHP相结合的BOT风险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04(02)
[12] 戚安邦. 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本集成管理方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12)
[13] 杨赞锋. 基于风险因素的水电工程造价预测模型[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14] 肖维品,陈松吟,符宁强. 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模型及其风险评估方法[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00(04)
[15] 胡玫.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云南大学 2013
[16] 所滨立. 龙华建筑公司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7] 段云萍.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燕山大学 2012
[18] 朱其芹. 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下全目标工程造价集成管理研究[D]. 长安大学 2013
[19] 文洁. 集对分析法在工程造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大学 2013
[20] 黄治高.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全过程审计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21] 王雯.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22] 韦春晓.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23] 李庆中. 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D]. 天津大学 2007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王永刚,贾洪刚. 风电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探讨[J]. 价值工程. 2012(32)
[2] 柯晓灵. 基于价值视角的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2(12)
[3] 苏永奕. 建筑信息模型在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4] 周燕伟. 浅谈FIDIC合同条款和国际EPC项目造价控制[J]. 建设监理. 2011(06)
[5] 赵华. 浅谈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 净水技术. 2011(02)
[6] 王冰. 限额设计-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的有效手段[J]. 浙江冶金. 2011(01)
[7] 樊春阳,张东强,陈爽,余龙娥. 基于限额设计的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05)
[8] 张跃明. 基于项目全过程的房地产项目造价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J]. 当代经济. 2010(04)
[9] 刘雄英. 浅论全过程造价管理[J]. 科技资讯. 2008(20)
[10] 朱馥.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资讯. 2008(19)
[11] 熊光蔚.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研究[J]. 江西科学. 2008(03)
[12] 周巍. 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研究[J]. 特区经济. 2008(05)
[13] 皮娟娟. 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J]. 河南建材. 2008(02)
[14] 郑波. 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9)
[15] 张淑华,齐伟军. 我国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 煤炭技术. 2007(08)
[16] 黄斐娜. 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07(07)
[17] 刘映菲. 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控制探析[J]. 山西建筑. 2007(12)
[18] 张一豆. 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J]. 科技经济市场. 2007(03)
[19] 谭远明.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弊端和对策[J]. 中国建设信息. 2006(08)
[20] 田冬梅. 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技术因素及分析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05(03)
[21] 郝建新,尹贻林. 我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问题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02)
[22] 刘红清. 试谈全面造价管理[J]. 山西建筑. 2003(06)
[23] 孔宪毅,平全虎. 论工程造价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全面工程造价管理[J]. 电力学报. 2001(04)
[24] 尹贻林,王振强. 加入WTO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08)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四:
[1] 毛燕红,主编.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 王卓甫,简迎辉着.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3] 丁士昭主编,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建设工程经济[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 程鸿群等编着.工程造价管理[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5] 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6] 马永军,张翠红主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7] 郝建新主编.美国工程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8] 王振强主编.日本工程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9] 李慧民主编.建筑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M].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10] 李世蓉,邓铁军主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11] 陈建国主编.工程计量与造价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12] 谭德精等主编.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13] 周述发,李清和主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M].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戚安邦着.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15] 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主编.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M].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17] 张传吉编着.建筑业价值工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18] 王行愚编着.控制论基础[M].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89
[19] 李郁楠. 如何搞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J]. 门窗. 2013(01)
[20] 李郁楠. 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程序[J]. 科技创业家. 2012(23)
[21] 史红. 前期阶段对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J]. 江苏建材. 2006(03)
[22] 谢颖. 价值工程在工程监理造价控制中的应用[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05)
求一篇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的,毕业论文5000---10000字希望是原创,有自己的见解,我在上班,没时间整了 谢
一、公司人才发展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意识的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日益由资本竞争、技术竞争转移到人才竞争上来,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便利连锁店之间的人才竞争则更显激烈。连锁店的人才流失危机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已成为管理者高度重视的问题。
据统计,一个优秀的企业, 它的人才流失率应在控制在10%左右,而我国类似于这样的便利店行业的人才流失率大多接近50%,便利店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60%。过高的人才流失率表明,公司对员工缺少凝聚力、感召力,员工对公司缺乏归属感、认同感。随着各大便利店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便利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冲击。便利店求人难,留人更难的局面已屡见不鲜。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便利店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必然也对便利店管理的核心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竞争就是挑战,如何面对竞争,如何面对挑战?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事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便利店所需要或招聘的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重。他们往往是在参加便利店培训完后,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和服务意识后,选择了跳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员工流失正变得越来越频繁。现代便利店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的过度流失会给便利店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对此,管理者不能掉以轻心。
二、公司人才流失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连锁店员工的流失也有积极的一面。首先,如果连锁店流失的是低素质的员工,而能引入高素质的员工,这种流失会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其次,新员工的介入能给连锁店注入新血液,带来新意识和新的观念,会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从而改进和提高连锁店的工作效率。但如果员工流失比例过大,会动摇企业现有员工的军心,新人增多,会给服务质量和连锁店服务标准带来一定时期的不稳定性,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为:
(一)经营费用增加
员工的流失会给便利店带来一定的成本损失。便利店从招聘到培训员工所付出的人力资本投资将随着员工的跳槽而流出并注入到其他企业中;便利店为维护正常的经营活动,在原来的员工流失后,需要重新找合适的人选来顶替暂时空缺的职位,这时,便利店又要为招收新员工而支付一定的更替成本。为让新员工尽早到店铺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培训,但没到半年,又走了一多半;招了几名大学生和业务骨干,工作没怎么干出成绩,条件、待遇要了不少,满足不了就跳槽。由于人员流失大,便利店培训费用和工资成本普遍增加。
(二)服务质量和效率不稳定
一般来说,员工在决定离开而尚未离开的那一段时间里,他们对待自己手头的工作不会像以往一样认真负责,有些员工甚至由于对便利店的不满,出于对便利店的报复心理而故意将事情做砸。若员工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便利店的服务水平显然会大打折扣。此外,公司在员工离去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寻找新的替代者,在新的替代者到位之前,其他员工不得不帮忙完成辞职者的工作而导致自身的疲惫不堪,这将间接地影响便利店的服务质量。再者,由于流出者和流入者在工作能力上总有一定的差距,流失优秀员工对便利店服务质量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人员的高比例流失,骨干不断的流失,使便利店服务质量和效率下降。一般新员工上岗经过半年后才能熟练。如果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失,在服务质量上造成的影响就更大。
(三)客源流失
便利店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跳槽到其他店铺后,有可能带走公司的商业秘密;便利店服务人员的流失往往也意味着便利店客源的流失,员工跳槽给便利店造成损失最大的往往是服务人员,这些员工的跳槽将给便利店带来巨大的威胁。去年就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一家业绩比较好的店铺店长辞职后带走了店铺大半的员工,使店铺无法正常运作,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四)影响团队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员工的跳槽往往会影响便利店员工队伍的整体稳定,特别是中层干部跳槽影响更大,往往会造成相关人员的流失。员工的流失会极大地影响现有员工的士气。一部分员工的流失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一部分员工的流失和可能会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而且向其他员工提示还有其他的选择机会存在。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流失的员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因流出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就会人心思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也许从前从未考虑过寻找新的工作员工也会开始或准备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三、公司才流失的原因
造成连锁店业员工流失率过高的原因有很多,有连锁店自身方面的原因,如员工工资福利待遇问题,连锁店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例如不畅通的沟通渠道,不和谐的工作环境,缺乏对人才成长的规划,连锁店形象欠佳等等。也有员工方面的原因,如对连锁店期望过高,受传统观念影响,企业与自己的价值取向不同等等。当然还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以及影响员工跳槽动机产生的社会原因。据统计,连锁店人员流失的根本原因为主要为“工资福利”、“个人发展”、 “成就感”、“人际关系”等等,这些主要原因占流失原因的84.32%。
(一)人才供需不平衡,导致工作量加大
目前,上海街头大大小小、仅不同品牌的连锁便利店就已经接近5000家,数量之庞大、网点布局之密集,在提升了便利性的同时,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
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人员的供不应求。1996年罗森开张时,市内正涌现大批协保、内退人员,并且多为纺织厂工人,一来能适应三班制;二来能承受便利店的劳动强度,供大于求。但是经过十年的时间,上海市内的商业形态种类越来越多,商业品牌越来越多,这就大幅度增加了对营业员的需求,在大大提高市民的就业岗位的同时,给商家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人员紧缺,求大于供。比如:原来一家店需要10名员工保证正常运转,但现在只有8名员工在店工作,工作量不变,人员工作强度大大增加了,流失率也有了提高。
(二)便利店网点分布不均匀,上班路途远
时下便利店网点分布,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些地方,一条街上,有6家到7家便利店。各大品牌便利店为了圈地,占领市场份额,盲目扩张,殊不知,盲目开店只会造成行业生存环境恶化,首当其冲的便是人员“分配难”问题。便利店多集中在市中心——商业设施集中,客流大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大都离居民区较远,由于近几年的市政改革,市中心居民大多搬迁至郊远地方,因此,店铺数越多,员工上班的地方越远,这样一来,一旦员工不满意上班地点,便辞职不干。无形中,流失率又提高了。
(三)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利店的工作条件无吸引力
随着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和物价的提高,便利店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其24小时的营业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低廉的工资,都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市民选择工作的条件。因此,便利店的工作条件变得没有吸引力。
(四)同行业的不正当竞争
罗森作为上海便利店的排名第一的连锁企业,其一流的管理理念,严格的规章制度,先进的系统设备,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管理者和店员,这让其它竞争者非常羡慕,同时也面临着企业员工被其他企业挖人的局面。因此,一些同行业的便利店便不惜血本、不择手段的挖墙角,导致员工的大量外流。
总之,便利店开店数越来越多,需要的员工数和招聘新进的人数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导致店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流失率也随之上升。
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1、存在的误区
由于现便利店缺员和后备力量的明显不足,故公司通过各种渠道招聘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士,对学历的要求也不是很严苛,只希望这些人能填补店铺的人员缺口,使店铺正常运转,但如此一来,公司便存在着较大的人才观念误区:重招聘轻使用,招聘进来的工作岗位和招聘时的不符,往往把人才随意变动岗位,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大材小用,对人才的评估、培训计划、轮岗计划、考核计划等均没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使员工看不到发展希望,即使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招揽到各类人才,也没有较好的开发好人才,最终也没能发挥好人才的潜能,留住人才。
2、缺乏沟通
上级和下级缺乏沟通,上级领导对员工生活上不关心(尤其是外来人员),工作上不支持,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员工看不到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公司的发展前景,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六)员工对薪酬的不满意
作为薪酬的管理者,常常听到员工对薪酬的抱怨,不满意可能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从结果上讲,都可以概括为员工的期望值与实际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让员工感受不公平,从而导致对薪酬满意度的下降。通过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引起员工对薪酬不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内部公平性不够
薪酬内部公平性不够是降低员工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对内部相对公平的关注远远大于外部公平,员工不仅关心自己工作所获得的薪酬,更关心与他人薪酬的比较,他(她)们会将自己的投入和所获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判断薪酬是否公平合理。事实上,即使是相同岗位的员工,其技能水平、工作能力、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当员工认为自己的薪酬水平与业绩不相符,“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就会产生对薪酬制度的不满。
当员工感觉到对自己不公平时,他的满意度就会下降。但是,薪酬与满意度联系的关键不是员工的实际所得,而是对公平的感觉。员工在实际比较时,往往高估、夸大自己的付出,低估他人的付出,影响员工做出理性的判断。因此,是否公平是员工的一种主观感受。
2、外部不具有竞争力
员工在企业内部比较的同时,还会将自己的薪酬水平与外部同行业、同地区、类似岗位的人员相比较,如果薪酬水平低于外部市场薪酬的平均水平,员工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当然,引起员工对薪酬不满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员工认为工资应该与企业的效益同步上涨,当企业业绩好而工资上涨幅度远远小于效益上涨幅度时,就会引起员工的普遍不满;还有薪酬的分配程序、方式,都会降低员工的薪酬满意度。
四、公司人才留取的对策
实践证明,一个企业要控制人才的流失,关键是企业要有实力,有发展前途,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如何直接反映了企业是否能有效管理流失,并使流失的影响最小化。鉴于此,为了更好的吸引人人才,提出以下避免人才流失的管理对策。
(一)控制开店数目,保持人才队伍质量
由于便利店现面临的人员紧缺和招聘难的问题,希望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能够控制开店数,在缓解现有矛盾的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素质,不能“抓在篮子便是菜”,毕竟顾客对便利店的要求比其它零售业要高,而员工则是整个便利店的中心环节,商品质量、环境清洁、待客服务都离不开员工的努力。
(二)扩大招聘渠道,增加招聘机率
在现有招聘渠道枯竭的情况下,因考虑公司长远发展,开拓新的招聘渠道,要做先行者,建立属于自己的招聘网络。首先,改变录用人员性质的限制,增招聘失业人员、外来人员,不但能增加招聘人数,还可改善员工的老龄化现状;其次,扩大招聘渠道,不能等着别人上门招聘,必须化被动为主动,除了网上登记招聘外,还要借助其它媒体广告,公司要安排专人到各街道、居委招聘,加强联系把输入口联系起来;再次,直接到学校招聘应届实习生,一来可给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二来可吸收年轻员工的加入;最后,招聘权利发放到店铺,让门店自行招聘,这样既可以根据自店的实际需求招聘,又可以减少招聘途径;最后,改变店铺一成不变的工作时间,可在高峰段安排钟点工或在夜间进货时安排长夜班,既可节约人工,又可弥补店铺人员不足的情况。
(三)实行人本管理,提高其留用率
对新进员工要注意指导的方式方法,因循序渐进,根据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安排不同工作强度的工作,店长要经常去了解新员工的工作情况,多和她们沟通,教育老店员要对新店员细心、耐心的指导,决不能有“欺生、排外”的情况。
1、重视人才的培养
公司必须要重视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营造 “人人重视人才,人才造就人才”的成长环境,形成识人、选人、育人、用人的良好机制,这有利于公司人才的脱颖而出。
(1)用事业凝聚人才
优秀人才都是有事业心的。当今社会,是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因此,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淋漓尽致的展现人生价值,已经成为公司人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公司人才来说,在新世纪里应该在公司这个市场经济的主力部队中找准位置、选准方向,为公司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走出一条能充分施展才能、大干一番、体现自身价值的成才之路。一般来说,公司人才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不懈的追求,超过了他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如果他感到自己仅仅是公司的一个“打工仔”时,就很难形成对公司的绝对忠诚。因此,公司不仅要为人才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人才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人才提供合适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也只有人才清楚的看到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动力为公司尽心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2)以感情培育人才
人才辈出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首先,人才的培训要做到经常化、正规化和制度化;其次,要引导、支持和督促人才坚持平时学习;再来,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人是最富于感情的,需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在人才的培育过程中,要以满腔的热忱和爱心,激发人才的积极性,消除人才的消极情感,使人才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把“以情动人”和“以事业动人”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人才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公司人才就会健康的成长。
2、提高薪酬的满意度
薪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工具。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应该是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意愿,使员工的努力方向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目前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关注如何提高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公平是薪酬满意度的核心,提高薪酬满意度,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公平问题,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运用多种手段,需要企业其他制度的配合。
(1)通过薪酬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薪酬的期望
企业应该定期进行薪酬满意度调查,通过内部调查了解员工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的结构、薪酬的调整以及发放方式的看法、意见,了解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的评价以及期望,了解员工最关注什么,这样在设计或调整薪酬体系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通过薪酬市场调查,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
薪酬市场调查是解决工资外部不公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外部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及动态,尤其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从而检查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确定工资在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一般说来,企业薪酬水平要处于市场平均水平线以上才具有竞争力。制定与市场水准相符的薪酬水平,将有助于公司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当然,在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时,还要综合考虑公司的战略定位及发展阶段,是选择薪酬水平领先策略,还是市场跟随策略,上高下低(高层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基层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还是上低下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别对待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员工;另外,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时,还需要对企业的支付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也就是要考虑提高薪酬水平所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是否大于成本支出,寻找企业利润与薪酬分配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这是企业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支付有竞争力的薪酬意味着人工成本绝对值的增加,但是如果其激励作用能使员工的工作效能大幅提高,相对人工成本下降,还是非常值得的。
(3)通过岗位测评,评估岗位相对的价值
岗位评价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所设岗位的职责大小、难易程度、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测评,评估出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并根据岗位相对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度,划分出职位等级,确定各岗位之间的相对工资率和工资等级。要保证薪酬体系准确地反映各岗位之间的薪酬水准差异,企业就要具备一套规范、合理、公正的岗位评估体系和程序,通过严格而科学的岗位测评,使各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得到公平体现,从而解决员工的内部公平问题。
3、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岗位测评评价的是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对岗不对人;而绩效考核针对的是员工的业绩,对人不对岗。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的实际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将考核业绩与收入挂钩,使绩效高的员工收入增加,得到肯定和激励;绩效差的收入降低,受到处罚和鞭策,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员工对薪酬的公正感与满意感,进一步解决内部公平和个人公平的问题。
五、总结
现代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保持一支稳定高效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实施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为此,企业应该以政策、制度吸引人才;以宽松、开放的环境留住人才;以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人才,从而推动企业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仲康 主编《企业经营战略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2] 刘仲康 主编《企业管理咨询》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3] 汪中求 主编《细节决定成败》 新华出版社,2004.10[4] 杨湘洪 主编《现代企业管理》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5] 单凤儒 主编《管理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6] 吴育华 杜纲 主编《管理科学基础》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赞同0| 评论
浅析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摘要: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字: 分析 招聘 使用
内容: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
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
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 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
二、人才招聘
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三、人才使用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 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参考文献:
1.《企业经营战略概论》刘仲康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
2.《企业管理咨询》刘仲康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
3.《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主编 新华出版社,2004.10
4.《现代企业管理》杨湘洪 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5.《管理学基础》单凤儒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6.《管理科学基础》吴育华 杜纲 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
关于“管理科学基础第三版吴育华电子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郜米娅]投稿,不代表新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xinsheng.com/cshi/202501-132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新盛号的签约作者“郜米娅”!
希望本篇文章《管理科学基础第三版吴育华电子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新盛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管理科学基础第三版吴育华电子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管理科学基础第三版吴育华电子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