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小学三年级课外必读书目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小学三年级课外必读书目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必读书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甘正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名人传》。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2、《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是美国作家温斯顿·葛鲁姆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以荒谬的风格,通过傻子阿甘的视角,反讽美国的社会问题。透过阿甘的眼睛,也让我们看到了世态的险恶复杂与庸俗市侩,而更觉人性真诚的可贵。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4、《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
5、《名人传》
《名人传》,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这本书也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立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年级阅读和课本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哪个好
#三年级# 导语《走马灯的奥秘》主要讲的是茅以升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写茅以升小时候对自己家的走马灯产生了兴趣,然后动脑,明白了走马灯的一些原理,通过这些告诉读者:他在少年时就善于观察,并且认真思考,会动手解决遇到的问题。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走马灯的奥秘》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语文《走马灯的奥秘》原文
茅以升七岁那年,过元宵节的时候,家里买了两盏棱柱形的走马灯。一盏挂在墙壁上,一盏悬在堂屋中央。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只见走马灯中间有一个轴,轴上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小轮子,轴心插着红蜡烛,轮子四周插着彩色的小纸人和小纸马。蜡烛点燃以后,轮子就旋转起来,轮子四周的小纸人和小纸马也跟着转动。明亮的烛光把小纸人和小纸马的影子投在灯壁上,十分有趣。
他越看越入迷。一连串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他带着这些问题去问大人。大人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他听了大人的话,就把挂在墙上的走马灯取下来,“噗”的一声,把蜡烛吹灭了。小纸人、小纸马越跑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他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大人告诉他:“热气大,小纸人、小纸马就跑得快。”于是,他又拿来一支蜡烛,把两支一齐点燃。果然,小纸人、小纸马飞快地转起来……
这天晚上,茅以升特别高兴。虽然他没有完全弄明白走马灯转动的科学道理,但科学的种子已经播进他幼小的心灵。
小学三年级语文《走马灯的奥秘》知识点
字词:茅(máo)以升、元宵(xiāo)、两盏(zhǎn)、棱(léngɡ)柱形、悬(xuán)在、磁(cí)石、目不转(zhuǎn)睛、轴(zhóu)、旋(xuán)转、蜡烛(làzhú)、转[zhuàn]动、一连串(chuàn)、熏(xūn)、噗(pū)、幼(yòu)小
句子: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只见走马灯中间有一个轴,轴上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小轮子,轴心插着红蜡烛,轮子四周插着彩色的小纸人和小纸马。
他越看越入迷。一连串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大人告诉他:“热气大,小纸人、小纸马就跑得快。”于是,他又拿来一支蜡烛,把两支一齐点燃。
小学三年级语文《走马灯的奥秘》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茅以升小时候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秘、旋、蜡”的字形掌握。
2、品味,研读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思考、探索的词语。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国有一位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50年代,他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并担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主要著述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他的名字就是——茅以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对茅以升杰出成就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不认识的字,同桌合作识字。
2、检查认字情况:
抽读卡片,提示易错字。
秘:左边禾木旁,不是木字旁。
蜡:左边虫子旁,不是火字旁。
转:多音字,表示方向变化读三声;表示以一点为中心环绕读四声。
悬:上边是县,不要写成三横。
奥:上边不封口。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其他学生评议。
4、指导书写:悬(引导观察结构:上长下断;上窄下宽,横间距离要均匀。撇折在中线上。)
5、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仍很重要,教学中继续坚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并加强写字的指导。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走马灯?“奥秘”是什么意思?走马灯有什么奥秘?)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课文你觉得茅以升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学生默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茅以升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继续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走马灯的;茅以升;茅以升介绍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语句,感受茅以升善于观察和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检查朗读
二、交流资料
1、小组内互相交流课下准备的资料。
2、汇报资料(、文字、影像等)。
3、结合学生资料出示走马灯或实物,略读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看图了解走马灯的外形。
4、导入: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平常的走马灯对茅以升却产生了不平常的影响。通过他的表现我们会认识一个怎样的茅以升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三、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受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总结归纳,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4、引导: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用不同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你感受最深的是茅以升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2、根据你最想交流的内容自愿组合小组进行讨论。
3、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朗读。
(1)感悟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的语句。
A、随学生汇报出示文字: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B、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会其善于观察。
“像磁石”什么感觉?想象此时茅以升心里、眼里只有什么?
“仰”“目不转睛”“盯”什么样?表演体会。
C、朗读感悟、评议。
D、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思考:他看得如此细致,说明他观察得怎样?
(2)感悟描写茅以升“勤于思考”的语句。(茅以升提出了哪些问题?)
A、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
B、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C、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
学生交流看法后引导朗读。
(3)感悟描写茅以升“勇于探索”的语句:
根据汇报让学生板书茅以升勇于提问、勇于实践的词语:“问、取、吹、又提问、又拿、点燃。”
师小结:茅以升不仅会观察,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实践验证。所以我们才感受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指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优秀品质的同时,还引导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目的。
五、总结
正因为如此,他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的桥梁专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科学家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份手抄报。
年级阅读和课本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哪个好如下
要是三年级以下的就看《十万个为什么》,四年级到六年级看《年纪阅读》会比较合适。百科全书好一点。因为十万个为什么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内容一般比较通俗易懂。但年级阅读内容涵盖全面,知识性较强,适合中学生阅读,中学生可从中得到更多的知识点。
《年级阅读》是一本专门解答语文学习疑问的百科阅读书,它同步教材,紧扣每篇课文,把其中重要、难理解的知识统统延伸开来。
做成百科阅读,引导孩子在阅读中,一边自主解决学习疑问,满足求知欲,一边打破学科边界,精准拓展包括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民俗、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全面提升大语文能力。
拓展知识
《十万个为什么》
此书由米·伊林始创作于1927年,两年后正式出版。不到五年,在科学尚不发达的中国几乎同一时间就出现三个不同的译本,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文化呈现出奇特的繁荣景象,“五四”以来知识精英们所提倡的“科学”也开始进入市民阶层的眼界。按照王春秋的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约30年间,这本小册子在中国大陆的广为传播,是历史潮流使然。
1931年,陶行知先生首倡“科学下嫁”,要求把科学下嫁给工农大众。中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科普实践活动由此拉开了帷幕。”“1934年,柳提认为‘目前大众需要科学知识,科学要求大众化’,首次提出‘科学大众化’的口号。
1941年,慕宇光在《科学趣味》第五卷第六期,从理论上多方面论述了科学大众化的意义和方法。在‘科学大众化’口号的鼓舞下,中国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以及科技团体、学术学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浪潮中来。”
伊林《十万》的适时引介正顺应了科学普及实践活动的需求。以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说,这种翻译和传播速度算是相当突出的。
参与推进伊林《十万》中译本传播的出版单位甚多。此书不但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其重印和再版又达高潮,不但开明书店一再印刷,异军突起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也接手再版的工作。
“文革”结束直至21世纪,还有一些新的版本推出。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自1934年始,先后有十余家出版社或发行单位从事此书的出版。
按照时代顺序分别是:新生命书局、开明书店、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中国青年出版社、新华书店、华北书店、抗战书店、大连大众书店、东北书店、湖南教育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其中既有30年代文化热与抗战“孤岛”期间的上海书店,也有40年代解放区的出版部门,还有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的多家出版社。
关于“小学三年级课外必读书目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绿夏]投稿,不代表新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xinsheng.com/cshi/202502-93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新盛号的签约作者“绿夏”!
希望本篇文章《小学三年级课外必读书目有哪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新盛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小学三年级课外必读书目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小学三年级课外必读书目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